轨道穿楼,是游客打卡重庆的“标配”。在这座山地城市,轨道运营里程已突破575公里,不断刷新着山地城市的出行模式。春节假期里,重庆轨道交通线网的客运量,达到了2262.29万人次,日均客运量 282.79万人次,分担了公共交通的主力客流。回溯到新年,重庆跻身“跨年日全国轨道客运量10强”城市,单日
轨道上的山城图景,将再度“焕新”。与轨道一起生长的城市,也在切换着新的赛道、新的速度。今日聚焦,我们由此展开。
重庆以山城扬名,大山大水,形成三大槽谷的地势,轨道交通的目标非常清晰:让山城的交通,和平原城市一样便捷,或者更甚。“出门爬坡、回家过河”的生活日常,因着便捷的轨道交通,填平了沟壑,直通彼岸。人们已经习惯了:沿着轨道跨越山河,往来城中。习惯了:随着列车,通行在四季不同的风景里。轨道交通的线网,已发展至色彩斑斓,每一条线路都有专属色,赤橙黄绿青蓝紫,随着线路突破十条,重庆轨道的“色卡”也在突破边界:石榴红、森林绿、琉璃蓝、柠檬黄。设计的巧思,就像重庆人对城市轨道的感情,日渐丰满。
2月17号,市住房城乡建委发布消息称,轨道交通6号线东站段正式开始不载客试运行。通车后,可与既有轨道交通6号线正线,共同串联南岸、渝中、江北、渝北、北碚等区域,完善东部槽谷的轨道交通线网。不止于此,还有多条轨道交通线纷纷刷新进度条:4号线西延伸段,启动车站装饰工程。24号线,完成一期工程中“车辆检修段”的建筑主体施工。2025年,是重庆轨道交通“第四期项目”的关键建设年,加速延伸的轨道交通网络,犹如“骨架”,支起了城市的轮廓,见证城市华灯的渐次铺开。
重庆轨道交通建设,到目前为止,一共酝酿出了5期规划。第4期项目总里程,已超过200公里,包括大家熟悉的15号线、4号线西延伸段、6号线东延段等。而第5期项目的里程数比之第4期,只多不少。到2035年,重庆将用一个“十年之约”,实现轨道里程突破1000公里。
根据各城市已公布的未来规划,轨道公里数“1000+”,在全国将妥妥的进入前三。轨道建设图景的背后,是一座城市轨道产业的发展图谱。
从佛图关公园停车场出发,拾级而上,步行几分钟,就能抵达“开往春天的列车”打卡点。今年的美人梅花海还含苞待放,赏花列车也还在蓄势待发。但已有性急的游客专门赶来,等待着一场盛大的春天。
开往春天的美人梅,开往夏天的蓝花楹,轨道通行在四季不同的风景里,更新着重庆的城市名片。以“开往春天的列车”2号线为例,仅“列车穿楼”的话题,就在海内外社交媒体上“圈粉”无数。这是中国西部地区第一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是中国第一条跨座式单轨线路。由此,建立了国际上首个跨座式单轨交通标准体系。
始于此,但绝非止于此。从2号线算起,到2023年底,重庆已完成三期城市轨道项目建设,运营里程突破500公里。2024年,重庆明确了轨道交通第五期建设规划。“1000公里+”的轨道成网计划,浮出水面。在这张浩大的网络中,重庆轨道交通产业,也从无到有:车辆、环控、施工、设计等,覆盖整个产业链。2024年,仅重庆交通开投集团投资的相关产业链企业,就新增订单185个,成了“重庆造”出海的香饽饽。轨道产业与轨道建设相向而行,城了这座城市的产业新图景。
城市发展和城市生活,都在寻求更高效的“互联互通”。交往通达的能力,如同一个“抓手”,一纲举,而万目张。随着轨道的公交化,轨道延伸到哪里,人流、物流、资金流,就会便捷地涌向哪里。这是一个典型的多赢模式,市民体会到的,是“通勤圈”和“生活圈”的便利;轨道周边收获到:要素流动的“规模效应”。从中,还能不断品味出轨道发展的速度与温度。
每天清晨,到就近的沙坪坝地铁站摆上早餐摊。这是任茂铭小两口,近段时间的日常。早上7点半到9点,是轨道交通早高峰时间,也是小摊生意最好的时段。
这只是重庆轨道市集的小小一角。近几个月,已陆续有10个轨道站点,开设了106个市集摊位,吸引了150多户像任茂铭这样的摊主入驻。沿着轨道铺展的烟火气,热腾腾的升腾起来,“火”出了圈儿。
第二批“轨道市集”最近已经开张,增加了许多的新业态。轨道多出来的新功能,也在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半径,改变我们的生活节奏,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不光体现在线路的延伸上,更体现在服务的升级上。此前的“背篓专线”,就是生动的例子。今年内,加长版的“背篓专线”将上线。就在4号线西延伸段。科学的规划、智慧的管理、细致的服务,将从各个细微处,延伸轨道在城市发展中的触角,在便捷高效的生活图景中,平添一座城市的温度。就像交往通达的本质:
(重庆广电-第1眼TV 吴霜 吴静 张月藐 李艺 袁媛 李波 李嘉博 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