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产销信息 > 正文

种粮大户爱“折腾” “探”出增收好路子

发布日期:2021-08-25 11:53
摘要:8月17日上午,位于清江镇竹林村的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里穿梭,抢收稻谷。

又是一年水稻收获季,荣昌广袤农村大地处处金黄。

8月17日上午,位于清江镇竹林村的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大型联合收割机正在稻田里穿梭,抢收稻谷。

“今年天气好,种植环节也没问题,预计产量可以达到250吨。丰收!”37岁的合作社负责人蓝云霞,望了望眼前金黄的稻穗,没做停留,径直赶往另外一片稻田。与刚刚金黄一片的丰收场景不同,这里的稻田还是嫩绿一片,秧苗刚进入分蘖期。

这里,是蓝云霞的试验田,也是他的心头肉。今年,蓝云霞种了500多亩水稻,其中的25亩,首次用来试种两季稻。早稻已经在7月初完成收割,这些是7月中旬种下的晚稻,预计11月左右成熟。

“早稻我们测了一下,大概亩产650斤左右。虽然比预估的低了一些,但毕竟是第一次尝试嘛!对我们来说,走出第一步就是成功!”说话间,蓝云霞已经挽起裤管下到田里,拨开禾叶观察水稻的长势,“跟预想的差不多,长得还可以,接下来的几个月注意一下治虫除草,有希望成功!”

“他这个人呐,就是爱‘折腾’!为了试验两季稻,他连续三年都跑到湖南益阳去学习!”一旁的妻子张玲玲看了看早已经晒得黝黑的丈夫心疼道。“搞农业,是要学会‘折腾’,但不能瞎‘折腾’,而要会‘折腾’。”蓝云霞接过妻子的话茬,“如果两季稻试种成功并推广,同一块田,就能产生两份收益!我查了最近这几年我们荣昌的积温,每年3月到11月,都比湖南要高。他们能种两季水稻,我们为什么不能呢?”

外出考察、向农技专家请教、网上自学、逐步实现全流程机械化……可以说,“折腾”,一直伴随着蓝云霞的创业路。

2008年,在外打工的蓝云霞与妻子回到荣昌清江,在镇上开了一个小超市。2011年,夫妻俩商量,放弃年收入几万元的超市,在竹林村流转了300多亩土地种植水稻。“那个时候,农村外出打工的年轻人多,土地开始出现撂荒的苗头,看起来怪可惜的。”蓝云霞说,“父母和亲戚都反对,他们种了一辈子的地,一年辛苦下来也赚不了几个钱。其实在我看来,土地零散、机械化程度不高,才是种田辛苦不挣钱的最主要原因。”

从拖拉机到联合收割机,从两行单轮、四行单轮、六行单轮手扶式插秧机,到今年的乘坐式插秧机,蓝云霞的机械设备已经更新了好几代。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升带来的是生产效率的不断提高。“最开始用的两行单轮手扶式插秧机,虽然比人工快得多,但一天早出晚归也只能插秧4亩左右。现在我们用的乘坐式插秧机,一天可以插秧50亩左右,人也更轻松。”

查看完晚稻的长势,蓝云霞又来到另外一片稻田。这里,种的不是晚稻,而是直播水稻——相较于行间距明显的移栽水稻,直播水稻显得更密一些。

“别看它长得密,产量却比移栽的亩产高200—300斤,而且少了育秧、插秧的环节,人力成本也节约下来了。”蓝云霞告诉记者,这已经是他第三年进行直播水稻的试点。2019年,直播水稻20亩;2020年50亩;今年种了105亩。

“直播水稻对用水要求很高,需要用水的时候要保证够用,不需要用水的时候需要及时排出。”蓝云霞说,以前有想法但不敢做,现在却一点都不用愁了,因为政府已经在这里实施了高标准农田改造。如今,基地里,每一块田都有灌溉系统和排水系统,用水放水根据需要调节;修建好的生产耕作道,解决了运输问题;小块田变成了大块田,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发挥的作用更加明显……

“以前种粮食,往往成本和产出基本持平,收入主要靠的是国家给予种粮大户的种粮补贴。”蓝云霞掰着手指头算了算,“现在种粮补贴仍然有。但基础设施建好了、机械化程度提高了,直接的利好就是产量提升和人工成本的下降,这一升一降之间,就是增收的纯利润。”

如今,蓝云霞的合作社,已经实现从栽插、防治病虫害、收获、烘干、储存、大米加工全流程机械化,不仅可以满足自身需要,还能为周边的水稻种植户提供全流程社会化服务,在减轻其他种植户负担的同时,也为自己添了一份收益。

“哦,李老板啊,你要将粮食放到我这里?没问题!”说话间,蓝云霞的手机响了。来电话的是泸州的一位种粮大户。原来,蓝云霞的久丰水稻股份合作社已经建起了粮食银行。

“粮食银行的主要载体其实就是仓库。我们合作社建了4个配备智能监测系统的粮仓,可以存储2000吨粮食。”蓝云霞介绍说,粮食银行有“存取、保障、换算、兑现”等功能。种粮大户将稻谷存入粮食银行,可以帮助种粮户实现粮食错峰销售、低储高卖,而合作社也可以按照存储时间收取一定的仓储费,一举两得。

完成收割的稻田,蓝云霞心里也早已经有了打算。“这几百亩地与客户合作再养一季小龙虾,明年水稻栽插前上市,又是几万元的纯收入。”蓝云霞顿了顿,继续说道,“种稻养虾时间上不冲突,冬闲田不再‘闲’,土地也产生了最大的效益。”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