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党建 > 正文

柳乃夫:从拿“笔杆子”到端“枪杆子”

发布日期:2021-03-31 19:03
摘要:“中国自古就不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在荣昌中学,曾经走出这样一位烈士,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他就是柳乃夫。”3月26日,荣昌中学高一6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吴旭辉带领同学们重温柳乃夫的故事,追寻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

  “中国自古就不缺拼命硬干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民请命的人,在荣昌中学,曾经走出这样一位烈士,为了中国革命胜利献出宝贵的生命,他就是柳乃夫。”3月26日,荣昌中学高一6班的课堂上,语文老师吴旭辉带领同学们重温柳乃夫的故事,追寻那段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记忆……

年少立志——

心里点燃革命火种

  “同学们,柳乃夫的原名叫什么?”

  “赵宗麟。”

  “他为什么要改名为‘柳乃夫’?有什么特别的含义?”

  老师话音刚落,学生们踊跃回答,“在狱中,赵宗麟感受到共产党员的伟大胸怀和革命力量所在,出狱后将名字改为柳乃夫,也就是英文的‘New Life’,寓意获得新生……”

  一问一答间调动起同学们的兴趣。紧接着,吴旭辉播放视频短片,让大家深入了解柳乃夫的事迹——

  柳乃夫,1910年4月19日出生于重庆府荣昌县路孔乡(现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1923年,考入荣昌县立中学(现荣昌中学)中九班,他学习非常刻苦,时常挑灯夜读,成绩总是前三名。

  1927年春,处于大革命时期的荣昌中学,成为荣昌的革命摇篮,聚集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和革命者,成为主要进行“新三民主义”教育的新型学校。身处这样的大环境里,中学时期的柳乃夫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心灵中播下“新生命”的火种。

  从荣昌中学毕业后,柳乃夫萌发了强烈的报国热忱,他曾在国文老师布置的习作中写到:深知振兴中华,人人有责,但是个人要学有专长,立志学必有成。

  1928年,柳乃夫考入成都法政学校预备班学习,并于1930年赴上海深造。

  1931年4月初,老同学李散之邮寄给柳乃夫的《三民主义》小册子,被国民党特务机关邮检部门查获。随后,柳乃夫在宿舍被捕。

投笔从戎——

武化了的文化战士

  从“笔杆子”到“枪杆子”,曾经的文化战士是怎样一步步“武化”?

  5年的铁窗生活,对刚满20岁的柳乃夫来说是非常残忍的。在监狱里,柳乃夫的年龄最小,但性格活泼,难友们都亲昵地称他为“小弟弟”。不久,他便知道许多“大哥哥”都是中共党员。“大哥哥”们指导他学习英语和日语,给他讲述革命道理、共产主义思想,坚定了他追求光明、追求真理的信心。

  1933年春,经亲友全力营救,柳乃夫被保释出狱。出狱后,他广泛宣传救国真理。

  1934年,柳乃夫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因工作需要,他进入一所中学执教,正式以文化革命战士特有的姿态,开启“新生命”的写作征程,撰写了《资本主义的前途》《世界往哪里去》《欧洲问题的关键在哪里》《中日战争与国际关系》等许多极富见解、慷慨激昂的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1938年春,柳乃夫到武汉参加“全国救国联合会”工作。经中共中央长江局同意,派遣柳乃夫等到第38军。到38军以后,柳乃夫除担任政治教学工作外,还随第38军在山西王屋山一带同日军作战。

  “有一次和敌人接近,才一里路光景,机关枪好象在耳朵边放一样,你们以为这很可怕吧?其实没有什么了不得,人一到了战场,胆子自然会大起来。在四川,现在可以说是天堂,但是,如果不是有许多人在拼命,做亡国奴的命运,早已落到四川来了。”柳乃夫在信中写到。

  1939年6月6日,日本侵略军第6次大举进攻。经过两天的激烈战斗,第38军伤亡甚重。8日,为了分散敌人兵力,冲出重围,177师兵分两路突围,师长陈硕儒率一部分战士向一个方向突围出去,柳乃夫同另一部分战士向相反方向突围。不料,柳乃夫这一部分人被大批日军紧紧咬住,前面是滔滔黄河,战士们只好背水一战。在寡不敌众的情况下,鬼子机枪疯狂地扫射,柳乃夫壮烈牺牲,时年29岁。

精神不朽——

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如今,柳乃夫的精神仍激励着后来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

  在荣昌中学的“乃夫亭”内,立柱上刻着对柳乃夫的评价。

  “同学们,咱们一起朗读下这两句话。”吴旭辉带领学生大声朗读,“横着一支笔,炽燃着文化人的心,你是火线下的斗卒。背着一杆枪,流溢着武化人的血,你是救亡者的前驱。”

  “柳乃夫同志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长存。”同学们深受启发,“我们不仅从他身上看到了一名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过程,更应该把自己学习成长轨迹与社会责任结合起来,弘扬传承其革命精神。”

  看完柳乃夫的英勇事迹后,同学们表示,作为新时代青年,应当通过学习让自己不断强大起来,用实际行动践行“少年强则国强”的使命。

融媒体中心记者 郑光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