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外表、谦和的态度、严谨的思维、精准的用词……初见高洋博士,这位只有33岁的“80后”,从外表到谈吐,都透露出严谨的学者风范。
2019年10月,高洋在日本国立带广畜产大学取得博士学位。毕业回国后,作为西南大学与荣昌高新区管委会联合培养的博士后,他积极加入到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工作中,担任研发中心基因编辑组组长,全身心投入到牛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中试品的临床应用研究上。
在高洋看来,科学研究从来不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和事物,而是一种让人着迷的快乐,那种探索人类未知的欲望,会让人心甘情愿静下心去挖掘,甘之如饴,并不断前行。
留洋博士潜心研发牛包虫病疫苗
“把这个数据再核实一下,研究成果就是要拿来做产品的,来不得半点虚假,一个数据不实,结果就可能失之千里。”9月2日,在重庆澳龙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高洋正与同事们讨论着刚刚得出的研究数据。
“棘球蚴病又称包虫病,是细粒棘球绦虫的中绦期—棘球蚴寄生在哺乳动物器脏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寄生虫病,对人体健康和畜牧业发展危害极大。”高洋介绍。该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列为B类动物疾病,作为世界上包虫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已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该病给我国畜牧业发展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是导致农牧区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洋着手研究的项目为“牛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中试品的临床应用研究”。该项目拟对牛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进行产业化及推广,对牛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在牦牛上的免疫剂量、免疫效力、免疫持续期、免疫保护与抗体水平相关性、安全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调查该疫苗在不同性别、不同年龄、不同海拔地区牛间存在的免疫差异性。
“目前,澳龙公司有一款全球唯一用于预防人畜共患病强制免疫疫苗——‘羊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俗称羊包虫病疫苗,但这种疫苗只是单一针对羊包虫病,而我们研究的项目是同时针对羊包虫病和牛包虫病的疫苗。”高洋说。
以工匠精神攻克技术难关
疫苗的研发并非易事,从来没有一帆风顺,每一步都充满挑战和风险,过程耗时耗力不说,甚至有时还会被全盘推倒。为了攻克技术难点,提高研发效率,高洋与同事们在实验室里日复一日不断尝试,以工匠精神不断攻克各个研究节点。
每天8点半开始,除去用餐时间,高洋可以在实验室里连续工作到深夜,如果是在研究的攻坚阶段,甚至可以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在办公室的沙发上眯一会儿再爬起来继续工作。
“任何成绩的取得都离不开付出,时间花在哪里是看得到的。就我自己而言,要想科研工作出成果,投入很重要。科研期间,除去外出开会和休息,我几乎都在实验室或办公室。”高洋坦言,这种高强度的研究工作,如果不是对科研有着无限的着迷和深厚的感情,常人是很难做到的,而自己是幸运的,一路走来都是在从事自己喜欢的动物医学研究。
在吉林农业大学,高洋进入动物医学系进行本科阶段的学习,学校严谨的学风培养了他做学问的基础。作为延边大学与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高洋在国内顶尖兽医科研院所的学习,使其对微生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兴趣;而在日本国立带广畜产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该校严格的科研训练培养了他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和团队协作的科研精神。
“特别是参加工作后,个人的价值观念和公司的经营、发展、创新理念非常契合,我很幸运。”高洋说。
在科研平台上不断超越自我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高洋和同事们的不懈努力,疫苗研发取得重大突破,目前已完成羊的动物临床实验,预计本月底就能在牛身上进行临床实验。
根据试验数据推算:在我国西部包虫病流行区,牛存栏约2158.52万头,按20%感染率计算,感染包虫病的牛和牦牛共计约431.7万头,免疫后牛群每年增重共计达2288万公斤,按每公斤55元计算,可为牧民新增经济效益12.5亿元。
高洋介绍,在做科研的时候有四个时刻最畅快,“一是解决了实验中困扰已久的难题,二是实验出结果的时候,三是论文发表的时候,最后就是研发成果投入生产的时候。”
“科研成绩的取得,也离不开公司和当地政府的支持。”高洋介绍,到荣昌一年以来,他深深体会到企业和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积极搭建干事创业的平台,为他们创造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发挥所学和特长,在助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当地政府为我提供了人才公寓,让我一到荣昌便可免费入住,租房还可以享受租房补贴,购房也有一次性补贴。此外,家属就业、子女入学、税收返还等18类事项均可在区行政服务大厅人才服务窗口一站办结,各项贴心的人才政策,让我可以安心工作,我也一定会在澳龙这个大平台上加倍努力,不断超越自我,完善自我。”高洋说。
融媒体中心记者 魏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