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人物 > 正文

扶贫路上 前行不停步

——记铜鼓镇高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郑崇熠

发布日期:2020-06-28 12:09

  走进铜鼓镇高山村,一股麻香味扑鼻而来。漫山遍野的花椒树上,挂满青涩饱满的花椒颗粒,一派丰收景象。该村驻村工作队队长郑崇熠正在地里察看花椒长势。

  2019年3月,来自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的郑崇熠担任高山村驻村工作队队长。一年多以来,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发展、“志智双扶”等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发展“麻辣”事业,拓宽群众致富路

  高山村位于铜鼓镇西北面,地处山区,幅员面积近13.3平方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是一个美丽的村落,遗憾的是该村村集体没有收入,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怎样实现村集体经济聚人气、吸财气、增活力,成为郑崇熠到高山村后一直思考的问题。

  为了破解这一难题,郑崇熠专门邀请市农科院相关专家到高山村调研。专家对该村的土壤进行了检测,发现这里适合种植花椒、辣椒等种植物。郑崇熠随即到外地考察相关产业,最终和村里决定,鼓励村民发展花椒、辣椒种植。

  随后,郑崇熠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为贫困户、脱贫户及一般农户提供幼苗,栽种了100余亩花椒和100余亩辣椒,并邀请重庆市农科院的专家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授村民种植要领。

  “在驻村工作队的支持下,我家栽种了两亩花椒。有专家指导技术、不愁销路,我们只管跟着干,明年就能挂果卖钱!”脱贫户姚文武开心地说。

  目前,高山村已栽种230余亩花椒、200亩辣椒,长势甚好。在用工选择方面,村里优先考虑贫困户、脱贫户、边缘户等困难家庭成员,为他们提供除草、施肥、修枝、采摘等简单工作,助力家庭增加收入。

  除了发展花椒、辣椒产业,高山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还通过“公司+业主+村集体”的方式,种植了300亩青菜头,发展起榨菜产业。今年春季,该村销售了180余吨榨菜,实现销售额20余万元,让村级集体产业发展有了新突破,拓宽了村民的增收渠道。

完善基础设施,方便群众生活

  “郑书记,付桥水库周边全是泥巴小路,种粮食只能靠肩挑背扛。同样是请收割机到田里收稻谷,我们每亩就要比别人多花100元。”“就是,水库边的路不好走,安全隐患大!”……一次院坝会上,高山村4组村民希望,能改善付桥水库旁的交通条件,为他们的生产生活创造有利条件。

  郑崇熠记录下群众反馈的建议后,第一时间向上级部门反映了这一情况。随即,上级部门派人实地查勘,于今年3月动工,在付桥水库旁修建水泥公路。同时,还在水库上游栽种水生植物,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路修好后,车可以直接开到田边运粮食,方便!”如今,付桥水库旁正紧锣密鼓在建公路,村民付治炳说,他每天都要到水库旁走一走,看一看。

  修建公路,解决群众出行难,只是高山村完善基础设施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截至目前,高山村共建有50余公里硬化公路,实现了社社通,九成以上村民实现了出门走上便民路;自来水实现了全覆盖。不仅如此,该村还投入40余万元,安装了近600盏太阳能路灯,改善村民夜间出行,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定制脱贫方案,确保脱贫不返贫

  “老杨,最近花椒管理得如何,要收成了,千万要管护好哦!”近日,郑崇熠开展入户走访时,来到脱贫户杨万才家。

  “用专家教的方法种,丰收不成问题。今年能有几份收入,还要多谢你的帮忙!”杨万才接过话茬,一脸喜悦。

  杨万才是个勤快人,一直种着10亩农田。郑崇熠经常劝他加入村里的花椒、辣椒种植产业,但杨万才固执地认为,只要自己种好水稻、玉米,就能吃饱饭。

  “他家有两个孩子读书,传统种植产业收入单一,‘造血’功能不强。为了让他加入特色产业发展,我们做了不少工作。”郑崇熠说,他经常邀请杨万才参加“志智双扶”宣传活动,并上门走访劝导,还联系上杨万才在大学就读的儿子,一起给杨万才作思想动员工作,终于让杨万才接受了建议,种植起花椒、辣椒产业,并养殖了40余只鸡鸭、2只种羊、2头猪。

  “我们坚持‘志智双扶’,引导贫困户(脱贫户)发展特色农业产业,激发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郑崇熠介绍,接下来,驻村工作队将继续深入开展“志智双扶”工作,发挥典型示范户的带动作用,让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鼓励他们发展特色产业增收脱贫,巩固全村脱贫成效。

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新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