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人物 > 正文

黄介:创新求变 生产良心好药

发布日期:2021-04-20 11:57

从1998年进入重庆华森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华森制药),到成为华森制药厂的总经理,23年的基层磨砺与成长,练就了黄介过硬的专业本领和独到的发展眼光。

回顾一路走来的从业历程,黄介很是感慨。他说,“创新求变是企业生存的关键,更是个人立于社会的砝码。”

勇挑重担

组建首个实验室

4月6日上午9点,在华森制药生产大楼里,工作人员各就各位,开始了一天的忙碌。黄介也早早地来到办公室,为新的一周做谋划。

今年47岁的黄介在员工眼中,既专业沉稳,又不乏平易和善。给员工交代工作时,他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威严中透着一股亲切感。这样的亲切感源于他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

时间回到1998年。

从四川轻化工学院毕业的黄介,应聘到刚成立一年的华森制药上班。那时的华森制药还只是一家只有12名工人的小作坊。用黄介的话来说,“公司是‘四无一有’——无厂房、无人才、无产品、无市场,只有一颗奋斗的初心。”作为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黄介坚信,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与公司共进步,才能闯出一片天地。

由于生产条件简陋,科研、生产技术人才匮乏等,当时的华森制药始终没有自主研发的化学药品,就只生产一种保健食品——螺旋藻。

要打开市场,一定要有自己的科研产品,只有不断推动科技研发,才能实现企业创新发展。黄介深知这一点。在公司组建第一个QC实验室时,他站了出来,挑起重担。

“我所学的专业是化工工程与工艺,与药品实验有相通之处,但又存在天壤之别。”黄介说,为了尽快掌握药品的生产工艺和质量控制标准,他建立专业技术队伍,实行24小时两班倒工作制,整日待在实验室,不敢有丝毫懈怠。

经过1个多月的努力,华森制药终于有了自己的化学药品——铝碳酸镁咀嚼片和盐酸特拉唑嗪胶囊。也是这一次成功经历,坚定了黄介要在这一行干下去的信心。

直面挑战

留下创新足迹

23年来,黄介一步一个脚印,在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产品检验、设备管理、环保工作等方面,都留下了坚实的足迹。他从一名化验员,逐步成长为实验室负责人、QA质量负责人、厂长助理、副总经理、总经理。

华森制药也从最初只有1种胶囊剂型,到如今拥有11个剂型。每一次研发创新,都留下了黄介的足迹。

2013年,华森制药尝试从一种中药材中提取有效成分,用于生产中成药,但工人连续生产出的多批产品,都存在有效成分含量不达标的问题,直接影响产品生产。得知这一情况后,黄介立即前往生产车间找寻问题所在,并制定出3个实验方案,分别采用高温短时、低温长时、中温缩时的方案进行实验。

一周后,黄介最终发现,在高温短时的状态下,能充分保证提取药材有效成分的含量,为公司挽回了损失。

如今,黄介的肩上还扛着公司产品生产和人才管理的重任,但他丝毫没有停下药品研发的脚步,只要公司尝试生产新产品,他都会全程参与。每一次质量分析会、工艺技术沟通方案会议、QC小组活动,他从不缺席。他说:“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挑战;每一次努力,都是一次改变。”

攻坚克难

创新路上不断前行

通过引进、消化、发展、创新,目前,华森制药已拥有片剂、胶囊剂、颗粒剂、冻干粉针、植物药提取、化学原料合成等22条现代化GMP生产线;成为集药品研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的国家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生物产业基地龙头企业;在全国设有230余个销售办事处,营销网络遍布全国;2017年10月,华森制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

这样傲人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为之奋斗的人才。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智力保障。”黄介称,在大力引进科研人才的同时,他更注重人才的后续跟踪服务和管理。

为此,黄介专门建立QC小组活动项目负责制,带领小组成员一起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定期培训和沟通机制,当出现技术难题时,综合技术力量开展头脑风暴;动员全员参与公司的技术革新……

近年来,华森制药斥巨资进行五期GMP建设,黄介再次勇挑重担,带领团队顺利完成建设任务,建成了集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于一体的智能制造工厂,该工厂还被评为全国医药行业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我将坚持‘做良心好药,让民族医药企业走向世界’的初心,带领团队在技术创新领域攻坚克难,朝着‘卡脖子’技术和高端复杂制剂、特医食品领域,不断前行。”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