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2日清晨,天空终于切换掉阴雨模式,拉上雾气缭绕的幕布。安富街道海拔700米高的李家寨朦胧一片,只闻山间飘出的清脆歌声。撩开雾帘,循声而去,垭口村4组的茶叶基地里,身裹围裙、头戴草帽的陈祥芬正趁采茶之余,录制视频作品。
“有人喜欢听我唱歌,有人喜欢看我制茶,这些视频都是为粉丝准备的,顺便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手工制茶,品味纯天然茶叶的醇香和真味。”作为李家寨的手工制茶坚守者,51岁的陈祥芬正借力当下时兴的传播方式,推广传统制茶技艺,将李家寨上特有的自然茶香输送到更远的地方。
返乡归茶园,潜心手工制茶
短暂休憩后,陈祥芬继续穿梭在整齐划一排列开来的茶叶基地,双手不停舞动,一脸丰收喜悦,“这几年茶树管护到位,今年的鲜叶不管在产量还是质量上,都比前几年高!”
陈祥芬口中的茶树管护,是从2017年开始的。那一年,家庭发生变故,她收拾行囊返荣。多年未回乡的她,再次踏进陪伴自己成长的满山茶园时,跟随父母采茶、制茶等回忆跃然脑海,一股莫名的情愫涌上心头。
听闻山下喧嚷繁华的茶市随山脚茶企“出山”而早已不再,加之受机械制茶冲击,茶农没了市场悉数外出务工,山上茶叶树的价值仅剩每年春季产出鲜叶,帮茶农挣个“外快”,陈祥芬心中油然生出“余生扎根于此,拾起手工制茶接力棒”的念头。“祖祖辈辈制茶,这门老手艺断了真是可惜。”从此,她回归茶园,再也没有离开。
也正是那一年,陈祥芬替外出务工的家人管理3亩多茶园。更新茶树品种、肩挑背扛林中枯枝落叶为土壤增肥、连接附近养殖场畜禽肥料管道为茶树补充营养、结合老经验新办法为茶树修枝管护……
两年下来,陈祥芬的茶园生机盎然,从茶叶基地中脱颖而出。
茶树茁壮成长的同时,陈祥芬也没闲着,她多方求教,在村内多位老制茶手艺人的点拨下,鲜叶采收技巧、手工茶制作技艺逐日进步;一次次将制出的茶叶送给业内人士品鉴,在汤色、香气、滋味等方面获得赞誉,为陈祥芬制售手工茶打牢了技术和信心基础。
一天4两茶,“慢工细活”飘出生态茶香
采摘6小时后,下午4点,陈祥芬背着一天的“收成”往家赶,“得尽快制茶,放置过久会影响茶叶新鲜度,进而影响茶的真味。”
回到位于半山腰的小平房,陈祥芬将鲜叶摊开于簸箕之上,把“体形”过长或过短的鲜叶挑选剔除,以便制出的茶叶“个头”相当、相貌姣好,让品茶之人既饱口福,也养眼悦心。
第一道工序完成,她端起簸箕来到小厨房,生火、热锅、净手、杀青……每一步都驾轻就熟、有条不紊,“这房子去年5月才建成,资金有限,内部基本没装修,唯独小厨房设施齐全,就是为了方便手工制茶。”
说话间,锅中蓬松的鲜叶逐渐打蔫儿,吐出的水汽或残留于两芽间,或升入空中变成茶香,“可以开始首轮‘美体造型’了!”说完,陈祥芬麻利将茶叶捧到簸箕上,摊凉之后开始揉捻。随着腕掌发力,条状茶叶初具雏形。
“揉捻工序十分考究眼力、手力和经验,要随时根据茶叶的颜色和形状,调整力度和时间,保证茶叶成条状的同时,又不能碾碎或揉断叶片。”结束揉捻,陈祥芬又再次生火、热锅、净手、杀青,“这样的工序至少循环3次,再放入锅中慢火烘干,期间的每一道工序,都讲究功力。”
晚上近10点,6斤多脆嫩鲜叶顺利缩卷成1斤“浓缩版”,陈祥芬终于得闲,泡上一壶前两月自制的毛尖,小坐休息,“制茶需要静心,才能在心无旁骛中用采功、搓功和火功,为手工茶注入匠心温度,保留茶叶的自然形态和本真香气,让品茶人在甘甜中体味制茶人的执着信念和精神,这是与冰冷机器制茶的最大差别。”
借力自媒体,为粉丝输送自然茶香
小憩后,陈祥芬拿起手机,对着已降温的干茶叶拍照、录制视频,剪辑好后发至自媒体平台,并给微信里的一位黑龙江客人发去语音,“今晚赶制好了最后一批茶叶,明早就给你邮寄过去!”
这位需要邮寄茶叶的客户,与陈祥芬从未谋面,却是她的铁杆粉丝。
原来,善于歌唱、醉心传承老手艺,让陈祥芬在当下流行的某自媒体平台,收获了1700余名粉丝。令她没想到的是,这群固定粉丝,为她开启了网销之门。如今,她的手工茶从亲戚朋友内销,转变为外售至上海、黑龙江、四川等地,并通过粉丝的口口相传,网络市场还在扩大。
“亲戚朋友、同学客户一直为我加油鼓劲,想方设法帮我打响手工茶知名度、拓宽销路。有了市场,漫山遍野的茶树才会产出与它们相匹配的价值。”陈祥芬算了一笔账,李家寨产茶多年,尽管手工制茶搁浅,鲜叶仍是香馍馍,每年春节一过,不少公司便争相上山收购。因不能抱团入市,鲜叶大量产出或时节稍晚,价格会低至几毛钱一斤,影响茶农收益。如若制成茶叶销售,一年出产毛尖、毛峰、红茶三季茶叶,售价可稳定拔高。
“山上四季常青、风景秀丽、休闲游设施齐备。我准备把这一片打造出来,开发采茶、制茶体验项目,让更多人关注、爱上手工制茶,带动手工制茶活起来、火起来。我相信,山上茶事业一定会恢复以往兴旺繁荣的景象。”望着屋外新培植的花草苗木,陈祥芬满怀期待。
欲购买陈祥芬手工茶的市民或商家,可拨打她的电话咨询:17302338455。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