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基层人物 > 正文

观胜镇银河村李永兴——

年过古稀不服老 乡村振兴展拳脚

发布日期:2021-05-08 07:30
摘要: 在观胜镇银河村3社,天刚蒙蒙亮,73岁村民李永兴就轻哼小曲起床洗漱,“一天不往猪圈跑,浑身不自在,还是忙里忙外的日子有意思。”

在观胜镇银河村3社,天刚蒙蒙亮,73岁村民李永兴就轻哼小曲起床洗漱,“一天不往猪圈跑,浑身不自在,还是忙里忙外的日子有意思。”

七年如一日打理猪舍,李永兴前一天难得“缺席”一次。此次“旷工”,是为了前往重庆,参加全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接受“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表彰。

市级先进载誉归 亲朋致贺学榜样

来到半山腰上的猪舍,配料、投喂、清扫、查看长势……身板瘦小的李永兴动作麻利、精气神十足,很难让人相信他已年过古稀,且还是一位每日须服药三次的糖尿病患者。

“看到我本人,市里的工作人员都有些吃惊,他们原以为我这样的年龄和身体状况会行动不便,还贴心准备了轮椅。虽然没用上,但细致周到的服务,让我很受感动!”回忆起前一天参加表彰大会的情景,李永兴言语里满是骄傲,“第一次穿西装打领带、第一次走进重庆人民大厦会堂、第一次接受市级表彰,这是踏实肯干换来的礼遇和眼界,能为孩子们留下这样的精神财富,这些年的努力,值了!”

李永兴的这份骄傲底气十足:荣昌8人获得“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他是唯一的农民代表。

李永兴怀揣荣誉到家,亲朋好友上门或致电道贺。大儿子李运把他与奖章、荣誉证书的留影,第一时间发给外地的三姐弟,共同分享父亲的荣耀。李永兴趁势向全家人鼓劲:“未来,我们更要撸起袖子加油干,不仅做脱贫表率,还要做乡村振兴带头人!”

自强不息热心肠 产业成就脱贫梦

上午8点半,李永兴捯饬好12头母猪、35头猪仔及猪舍的环境卫生,掸了掸身上的灰尘,回家吃早饭。9点左右,又端起小板凳,前往生姜育种田,挑选优质种姜种植,“政府引导我发展生猪养殖、生姜种植,一年就打了翻身仗。儿子看到了农村有奔头,去年主动回乡发展。”

李永兴甩开膀子养猪、种姜,还得从他成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

7年前,大儿媳病重,一年多的医治让这个普通农村家庭负债累累,陷入贫困。正逢此时,李永兴和妻子分别患上糖尿病和脑血管堵塞,脱贫路上的他一度精神萎靡、意志消沉。好在镇、村帮扶干部持续上门开导,加上先后为他申请的4头母猪、免费指导的生姜种植效益频出,李永兴第二年就脱了贫。一家人看到了增收的希望,逐渐摆脱掉沮丧、无助情绪的束缚。

观念不变原地转,观念一变天地宽。下定了“斗一把”的决心后,李永兴开始挑灯夜读、参加种养技术培训、向种养大户及专家请教科学技术,种养规模逐年扩大,收益也节节攀升。2018年,他和妻子便还完早年欠下的24万元,甚至小有结余。

日子好起来,李永兴不忘拉别人一把:脱贫故事分享会等扶志宣讲中,总有他为村民加油鼓劲的身影;传授种养要领,带领困难村民共同增收;常年聘请困难村民务工,为他们提供稳定收入……凭借不等不靠、自强不息和一副热心肠,他成为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榜样。

带领后辈拓路子 齐心探索致富经

“这几年,我们越干越有劲,现正探索循环种养模式。”李永兴指着脚下即将种满生姜的土地,颇为自豪,“近年来,我研究出了省掉清洗工序,解决生姜储存难的办法。这样一来,不仅延长了产品售卖期限,价格也不易受市场影响,我的3亩地收益最高时赚了近8万元;错峰种植芋头,每亩又净增收1万余元。由于产品品质上乘,每年才开种,就有收购商上门预定。”

尝到了错峰循环种养模式的甜头,去年李运回乡后,一家人又试着轮换或错峰种植生姜、红薯和西瓜,收成、收益提高了不少。

如今,产业落地正如李永兴规划的那样:去年年底,李永兴“头雁”效应吸引回乡的儿子和侄儿,种下柑橘130余亩;今年4月底,新增的5亩地生姜栽种工作全面完成;待到8月,母猪生仔后,再留一批母猪繁育猪仔,适度扩大生猪养殖规模;明年,再流转约10亩地,错峰循环种养增添糯玉米、大蒜、蔬菜等品种……

“银河村位于黄桷滩生态湿地公园旁,地理条件优越,村里正融合中药材、果树等特色产业,大力开发旅游产业。农民在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施展拳脚的天地更加广阔,我们只要抓住机遇、借势奋斗,定能走出一条增收致富路。”对于未来,李永兴信心十足。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 见习记者 杨丽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