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家门口”建扶贫车间、带动300余户群众发展红薯种植、让70多户贫困户住上新房……简单的文字背后,是重庆市禾田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禾田食品)总经理、河包镇转龙社区副主任于正强夜以继日、真诚服务的结果。
4月15日,于正强前往重庆,参加全市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接受“全市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表彰。
“这个荣誉来之不易,对我来说既是鼓励,也是鞭策。”于正强说,将以更加饱满的状态、十足的干劲,在实现乡村振兴中再续新篇。
群众“家门口”建扶贫车间
5月7日,禾田食品扶贫车间流水线上一片繁忙,一旁的墙上写着醒目的红字——“不甘贫困,努力工作。就业一人,脱贫全家。”正在车间里忙碌的工人赵本芳便是这句话的真实写照。
赵本芳是河包镇转龙社区3社居民。过去,考虑到年老多病的老人和3个还在读书的孩子都需要照顾,赵本芳夫妻俩一直在家务农,靠土地收入支撑家庭开支,一度陷入贫困。如今,夫妻俩不仅脱了贫,还在城里买房买车,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赵本芳逢人便说:“这都多亏了于厂长。”
原来,2018年,于正强得知赵本芳的家庭情况后,主动招聘她进扶贫车间工作,负责粉条包装,每月收入约4000元。而像赵本芳这样的困难群众,该车间就有81名。
提及创立扶贫车间的初衷,于正强感慨万分。“我父母一直靠制作传统粉条维持生计,所以我对粉条和手工艺人有着特殊的感情。”2005年,于正强在河包创办手工粉条厂后,一直心系困难群众。
创业的同时如何帮助更多困难群众就业?于正强灵光一现,“扶贫车间”便应运而生,这也是全区首批扶贫车间之一。
“在扶贫车间上班,不仅有保底工资,我们还会让有经验的班组长进行一对一的培训。”渐渐地,车间的工人从“等、靠、要”到“树立自信、就业脱贫”,他们的经济状况和精神面貌都有了明显改善。
带领村民搭上致富“快车”
连日来,在禾田食品红薯基地,村民们躬身沃土田间、除草施肥,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这就是于正强以“红薯”撬动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脱贫致富的生动实践。
禾田食品共流转100亩土地,聘请村民种植红薯,再将红薯粉进行统一收购。这样一来,村民不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红薯粉收益,还可以用剩余的粉渣饲养家禽牲畜,可谓一举三得。
截至目前,禾田食品已吸纳100余名群众在红薯基地务工,带动300余户群众发展红薯种植。
该镇转龙社区四社居民于君洪就是这其中的一员。于君洪为记者算了算笔“幸福账”:5亩地流转给禾田食品,每年有1500元的租金;在基地种的红薯,一年可打3000多斤红薯粉,可得到1万多元的收入;用粉渣作饲料,喂养6只猪、40只鸡、10只鸭,不仅可以节约3000元的饲料成本,还可获得2万多元的收入,每年的收益很可观。
“这几年,村里种植红薯的人越来越多,这粉条快变成‘金条’了!”于金洪打趣道。想着明年的收成,他满脸笑容。
让70余户困难群众住上新房
除了是禾田食品总经理,于正强还有另一个身份——河包镇转龙社区副主任。
前些年一次走访中,于正强发现70多岁的贫困户刘有洪,房子破旧漏雨不说,房间还弥漫着难闻的粪便味道。于正强当即劝说他重建新房,却被刘有洪给“怼”了回去——“我没钱修房子!”此后,于正强多次找刘有洪谈心,并为他申请了3.5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打消了刘有洪的后顾之忧。
如今,刘有洪搬进新房,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刮风下雨都不怕了,半夜也不用起来接雨水了。”刘有洪说。
在转龙社区,还有70余户曾经的困难群众像刘有洪一样,在于正强的帮助下住进了梦寐以求的新房。
“村里正在建设农副产品分拣中心,建成后将吸纳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让大家都走上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于正强说,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他还将继续努力。
融媒体中心记者 侯星宇 通讯员 江符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