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双河街道千佛社区:“荒坡”添竹韵 青山变“金山”

发布日期:2021-09-16 08:03

初秋,阳光和煦、气温适宜。肥润的土地上,麻竹又迎来一年一度的发笋高峰时节。

9月10日凌晨3点,双河街道千佛社区的几千亩绿竹林中,已有人迹穿梭其间,清脆的麻竹笋断裂声此起彼伏。对当地村民来说,这便是山林奏出的最悦耳的丰收之声。

“今天至少砍了3000斤,450元稳稳当当到手啦!”早上8点,11社村民伍兰富与妻子胡连群停下手里的砍笋工作,将15斤左右一根的麻竹笋运到公路旁码放整齐,静待收笋车到来。

伍兰富口中的450元是“砍笋人工费”,是当地村民靠麻竹产业增收的一部分。

2002年,千佛社区成立起以5000亩麻竹为核心的麻竹专业合作社,辐射带动全街道发展麻竹产业约2.4万亩,不仅让昔日杂草茂密的坡地“竹林尽染”,还催生了一批常年靠麻竹增收致富的新型农民,伍兰富就是其中一员。

伍兰富曾是矿工,失业后恰逢麻竹产业落地,他便把一家人的12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自己也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在合作社任总管理员。

作为合作社的总管理员之一,伍兰富须带领10余个片区管理员,负责800余亩麻竹林的日常管护工作。每月2200元固定工资,加上土地流转费用、砍笋人工费、竹林“清林”费等,他每年仅靠在麻竹基地务工,就能实现纯收入5万元。

“种麻竹不和传统农忙季‘打拥堂’,也不影响照顾家庭。对于50多岁的我来说,能在‘家门口’找到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我感到很满足。”伍兰富毫不掩饰内心的喜悦。

流转了土地,可到合作社务工;未流转土地,可跟着合作社发“麻竹财”。截至目前,该街道已带动8000余户村民发展麻竹产业。村民凭借售卖麻竹笋、麻竹叶、麻竹篼苗、成年麻竹,实现综合年产值6000万元。

腰包鼓起来,只是麻竹产业赠与村民的利好之一。2013年,合作社创新探索发展“猪沼竹”林下循环经济,既有效解决日泉、天兆等大型养殖场的粪污处理难题,经发酵处理的沼液又滋养麻竹生长,实现种植和养殖短板互补、互为双赢。同时,发酵产生的沼气免费供村民使用,让当地村民的生活更方便、更卫生。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基础。已具备特色产业基础的千佛社区,麻竹又将承担起怎样的使命?

“今年以来,合作社积极筹备变革事宜,在乡村振兴中全力打好‘竹’字牌,以麻竹产业为擎,开启发展新模式,推动产业焕发新生机。”作为合作社负责人,重庆市包黑子食品有限公司(下称“包黑子食品”)负责人包传彬介绍,截至今年,合作社种植的麻竹已近20岁,丰产期已过,麻竹篼盘亟需提档升级。结合此契机,合作社将陆续推进“四件大事”:

改良和实验推广麻竹新品种,提升产能;加大基地建设投入,完善麻竹基地路网路系、补齐沼液输送管网自动化程度不高等短板,节省劳力;分区域设置麻竹笋粗加工点,节约运输等成本、保障鲜笋品质、带动更多村民就业,同时让竹壳竹节可现场还田循环利用;革新合作社管理方式,变逐级聘请管理员制度为合作社分片区承包业主制度,把村民从“产业工人”培育成“产业业主”。

“以一个片区200亩地计算,‘产业业主’每年可稳定收益20万元以上。在利益驱动下,更多人才资源才会涌回乡村,担当起麻竹产业主人翁,为家乡全面振兴献智添力。”包传彬对落地“四件大事”干劲十足,“只有合作社有效保障麻竹笋的质和量,公司才能把更多精力,放在后端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上来,甩开膀子把‘包黑子麻竹笋’品牌食品做成荣昌的一张靓丽名片。”

根据发展规划,未来,合作社将借助“麻竹笋食品”这张名片,做足农旅融合“游麻竹”文章,让更多村民在发“麻竹财”的同时,吃上农旅融合“产业饭”,切实把麻竹覆盖的青山,变成源源不断为村民增效益的“金山”。

融媒体中心记者 蒋坤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