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田野摄影的探索者

发布日期:2021-04-12 18:27
摘要: 去年金秋时节,《荣昌·河包掠影》—高明摄影展在河包粉条博物馆开幕。

去年金秋时节,《荣昌·河包掠影》—高明摄影展在河包粉条博物馆开幕。

摄影展是高明以河包镇为基地,用镜头对准小镇的一次作品展示,也是一次对父老乡亲和田野生活体验的下沉。对他来说,既是崭新的摄影尝试,也是一种全新的艺术挑战。

高明说,要拍好田野作品,首先要把自己融入这块土地。由此出发,他对生于斯、成于斯的“河包粉条”理解,既有浪漫情怀,又没有脱离现实。浪漫的是,母亲河的乳汁湿润了甘甜的红薯面团,制成了粉条这宗人间共享的美味;回到现实,他用镜头捕捉到粉条生产的古法工序、晒场和市场,予以了准确的形象定格。

重庆是众所周知的雾都,高明以大雾弥漫作为影展开篇是绝妙的起头。几橦看似普普通通的大楼,在濑溪河的水雾中升腾,天地人寰都在白茫茫的飘渺之中,如仙境,似天堂,却又被“雾锁荣昌”的命名收拢起来,给观众带来了一合一开的想象。这种想象,很快就被初升的红日解锁,带来云开雾散的新生活。

河包镇是中国粉条之乡,其身影常常映射在巴山蜀水的火锅之中,并遍布全中国。所谓“三根酸辣粉,两根河包镇”就是明证。作品《阳光的味道》选取了晾晒河包粉条的一个半弧型晒场,金黄色的粉条在蓝天白云下延展,一直伸向看不见的田野。

如果说工业时代的自动化,带来了千篇一律的口味,那么,古法加工、手工制作和阳光晾晒的粉条,就成了日渐稀缺的个性化产品,它是吸纳游子乡愁的解忧餐,以及妈妈灶台上永恒的味道。

在《人间重晚晴》的作品里,一位远足归来的花甲老人正柱着红花拐杖,步履蹒跚地走向古镇。她上身着艳丽的服装,下身穿彩色的长裙,脚蹬一双时髦的朱红色丝光鞋,盘起的发髻插着白银的笄和发插梳,好一眩目的民族风。老人背后鼓鼓囊囊的双肩包,与城门外的现代化相互辉映。门洞的小街张灯结彩。城门边,小黄狗恭顺地躬着身子,静静地迎候主人的回归。“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这是多么现实的写照啊!

河包镇的“肉龙挥舞”是重庆著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说高明来河包镇拍片的那几天,正巧遇上了“龙飞之夜”。威武霸气的龙头、宝相花联结的龙珠、十来个赤膊袒胸的乡村汉子组成龙身,赤脚在地上又蹦又跳,或匍匐落地,或鱼贯前行,围着篝火翻滾起舞。他抓拍的几祯图片,以火光为主色调,动静相宜,首尾相应,动感十足地表现了肉龙的阳刚之美。

古城与新城、安陶与夏布、茶馆和寺庙、小桥与流水,禾苗与古树……这些独有的小镇特色和朴素的乡村风情,就这样被作者一一收进了影像之中。看似毫不经意,实则满纸心思。

在这梦想开花的时代,在荣昌这块神奇的土地上,河包粉条、夏布、安陶和折扇等一批批珍贵的乡土产品应运新生。那些辛勤记载和讴歌改变过程的人,也留下了或深或浅的足迹。

正如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原副主席李前光对高明摄影作品的评论:“高明的创作随行、随心、随意,使人在体悟其文化审美,分享其艺术作品的同时,也感受到他的心灵激荡、人文关怀,以及对祖国、对世界的爱。”

爱乡土,才能找到乡村的艺术气息。我觉得,高明找到了。

作者 薛 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