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荣昌新闻 > 正文

百年下兴窑:阶梯窑“烧制”秘籍(上)

发布日期:2020-09-07 09:29
摘要: 一座古窑,一段历史。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一曲歌谣,唱出了百年古窑的兴盛往事。


  一座古窑,一段历史。

  “金竹山,瓦子滩,十里河床陶片片,窑火烧亮半边天……”一曲歌谣,唱出了百年古窑的兴盛往事。


截屏2020-09-01 上午11.48.36.jpg

留存200年的古窑遗址

  金竹山,位于荣昌区安富街道鸦屿山脉中段。山下渔箭河,古称瓦子滩河,河水缓缓流过,在这山水之间,留存着一座清代古窑遗址——下兴古窑。它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荣昌陶古窑遗址。

  一百五十年前,瓦子滩河河床很宽,水流量大,漕运业发达。而当时,金竹山上,瓦子滩河畔拥有众多陶厂。这些陶厂生产的产品都通过瓦子滩河进入濑溪河,再运到泸州、重庆、成都等地,以及更远的地方。

  下兴窑修建于嘉庆壬戍年(1802年),当时占地规模4亩多。从1802年点火,到2002年闭窑,窑火整整燃烧了200年。荣昌陶器制作技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梁先才,初次来到下兴窑时,是16岁。今年已经70岁的他,对这座古窑很有感情,他凝视着古窑旁的空地说,“我从小就是在下兴古窑发蒙(学习)的。以前的厂房很窄,是茅草房。厂房内一般有7个师傅在里面制陶,窑的前面是晒坝,坎下面是窑王庙,每一窑点火时都要祭拜窑王,希望多出好货。”

历史上窑炉的变迁

  要了解下兴古窑,就要了解窑炉的演变历史。四川美术学院陶艺专业硕士杨腾飞介绍,“历史上的窑最开始是平地堆烧,也就是找一个空地,下面放易燃物,上面放器皿,然后烧制。”

  为了让窑的温度、成品率、烧结率更高,人们便在空地的基础上,挖一个约半米的深坑,在底部放上木材、稻草等易燃物,把器皿放置其上,然后再在上面覆盖易燃物,这样烧制时的温度可以达到900多度,这就是坑烧。

  后来,为了让温度更高,烧制的器皿更佳,智慧的制陶人选择一个小土堆,然后掏空,让它变成一个窑室,底部为通风口,上面放置器皿,这就是穴式窑。

  穴式窑之后,便发展成了馒头窑,它的烧制温度会更高,可以达到1200—1300度,这种窑是宋代荣昌陶窑炉代表。

  北方多馒头窑,南方多龙窑,因为南方多木头,龙窑开始兴起,依山而建,它可以把整条木头投到窑里面,方便烧成。但龙窑极耗木材,在煤炭取代木材后,阶梯窑兴起,阶梯窑可分仓也可通烧。

  阶梯窑之后,就变成了柴窑,是阶梯窑的简化版,类似现在的穴式柴窑和无烟柴窑。

阶梯窑开启荣昌陶新的建窑方式

  下兴古窑平面为长条形,东西长28.97米,南北宽9.62米,依山而建,倾斜坡度14度。窑室和窑底均自下而上呈阶梯状,是典型的阶梯窑。

  阶梯窑的出现,打破了传统龙窑的建筑方式,开启了荣昌陶新的建窑方式。它可以从下到上一仓一仓地分烧,这种方法非常节省能源,因为在烧第一仓的同时,它的热量会延伸到第二仓,既有烘坯的作用,又能保证第二舱的温度。阶梯窑提高了生产效率,是窑业史上的重要技术革新和发展,具有较大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下兴窑,这座燃烧了两百年的古窑,讲述着荣昌陶前世今生的故事、记录着数百年荣昌陶的变迁与传承,它是荣昌陶千年窑火不断的记忆之一。

融媒体中心记者 唐 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