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荣昌新闻 > 正文

“当教师,是我一生的选择”

——记龙集镇中心小学语文教师刘君素

发布日期:2020-10-19 14:29
摘要: 9月10日,教师节。一大早,龙集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君素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一条条祝福信息纷至沓来。

  “最最亲爱的刘老师,感谢您曾经给予我无私的爱,让我在迷茫的时候,找到了努力的方向。祝您节日愉快!”

  “刘老师,节日快乐!给您分享一件喜事儿,我考上研究生了!我永远都记着您对我说过的话——知识改变命运!”

  ……

  9月10日,教师节。

  一大早,龙集镇中心小学教师刘君素的手机,就响个不停。一条条祝福信息纷至沓来。

  “都是教过的学生发来的。隔着屏幕,都能想起他们曾经的笑脸。”刘君素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如果让我再回到21年前,当教师,仍然是我的不二选择。”

用.jpg

她是“一座路标”

指引学生探寻“火车的秘密”

  1999年,刘君素从荣昌师范校毕业后,到龙集镇任教。此后21年光阴,一直扎根农村小学:16年在六合完小,5年在天宝村小。

  从教生涯第一堂课的情景,刘君素至今仍历历在目。

  “我做自我介绍的时候,提到了我的家离铁路边不远,孩子们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一个孩子站起来问我,‘老师,你坐过火车吗?坐火车的感觉是不是和坐三轮车一样?’”刘君素回忆,“话音刚落,又有一些孩子站起来。有的说从来没有坐过火车;有的好奇火车是怎么转弯的。”

  一个个简单的问题,却让刘君素感到很扎心。“那几十双眼睛里充满好奇和希望,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肩上的责任。”刘君素说,“在孩子们的眼里,我就是他们的路标。我不仅仅要指引他们去探寻‘火车的秘密’,还要带着他们用知识改变命运。”

  刘君素老家在广顺,从家到学校,需要先乘车到荣隆,然后转乘每天只有两班经过学校的客车。“交通不方便,吃住只能在学校。”刘君素回忆道,“每周日返校时,就会背一背篓的米和菜——那是一个星期的口粮。即使紧赶慢赶,有时候还是会错过班车。”

  一次周末下午返校,刘君素在荣隆错过了最后一班到校的班车,剩下的7、8公里路程,只能选择步行。“背篓重,力气小,只能走一段路,歇一口气。”刘君素说,“结果天黑了才走了一半的路程,只能把背篓暂时放到路边的老乡家,然后一路小跑往学校赶。天黑了,夜静了,脚痛了,泪水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

  可第二天一早,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神,那份委屈便又一扫而空。“教书这么多年,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孩子的眼神。那求知的眼神,便是我坚守农村学校的动力。”

  21年来,龙集镇六合村附近20多个经刘君素教过的孩子,走进了大学的校门,其中2人考上了研究生。

看看看.jpg

她是“全能园丁”

扎根乡村教授多门课程

  今年9月,六合完小撤并为村小,刘君素被调往龙集镇中心小学担任教务处副主任,并任三年级二班语文老师。而在此之前的4年时间,她从事的是数学和英语教学。

  “没事儿,现在对教师的要求就是要做到全科,而且之前也教过语文,没问题。”面对学校负责人的询问,刘君素回答得掷地有声。

  说起当全科教师的想法,还得回到2005年。

  那一年,刘君素被调到龙集镇天宝村小任教。“当时上级要求完小以上小学从三年级开始上英语课。虽然没有要求我们村小,但我觉得有责任让村小的孩子也能接受到跟完小、中心校孩子一样的教育。”刘君素回忆。

  话虽这样说,但面临的难题也不小。中师三年,并未开设英语课,对英语的记忆,还停留在初中时期。怎么办?刘君素想到了电脑。

  “当时的电脑,还是比较稀罕的物件儿。一台电脑需要2000多元,而当时我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想到孩子们的未来,刘君素还是咬了咬牙,借钱买来了一台电脑。当时,她自己的孩子才一岁,正是急需用钱的时候。

  从那以后,刘君素一边钻研英语教材、课标,一边通过电脑自学发音、常用短语,一边参加上级举办的英语教师培训,硬是将学校3、4、5年级的英语课教了下来。她所在的学校,也成为了全区极少开设英语学科的村小。

  “学习,只有不断地学,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刘君素说。21年来,她教过小学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多门学科。

  2016年,刘君素被评为“荣昌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还多次主讲区级专题讲座并执教区级示范课。

她是“知心朋友”

默默倾听孩子们的心声

  今年上半年开学后不久,刘君素发现班上的学生李西(化名)有了异样——不爱做作业,上课也沉默寡言,成绩直线下降。临近毕业,孩子突然厌学的情况让她很着急。

  “我把她叫到操场跟她单独谈话,终于弄清楚了原因。”刘君素说,李西是留守儿童,父母在外打工,平时一直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埋怨孩子不体贴她,而孩子又觉得很委屈:平时都在帮着奶奶做力所能及的事,她怎么能这么说呢?”弄清楚缘由后,刘君素开始慢慢地开导李西,“你看,爷爷去世后,奶奶带着你是不是很辛苦?我们是不是也应该换位思考一下?你想想,奶奶平时对你这么好,你还吵她,她心里会怎么想……”

  没有严厉的训斥,只有和风细雨如朋友间的对话,刘君素将孩子的心结打开了。在随后的家访中,刘君素将孩子的情况告诉了李西的奶奶,劝她教育孩子也要注意方法,平等沟通。婆孙矛盾顺利化解。在两个月后的全区小学毕业综合素质测试中,李西以荣隆学区第三名的成绩,升入了理想的中学。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比较多。像我刚刚送走的这个毕业班,留守儿童占了70%。”刘君素介绍,“孩子们的父母不在身边,我们做老师的,除了要教给她们知识,更重要还要当知心‘朋友’,让他们想说的话有地方倾诉。”

融媒体中心记者 张成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