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荣昌故事 > 正文

荣昌,我的第二故乡

●陈 静

发布日期:2021-06-24 19:03

我想,要深刻地认识并爱上一片土地,最好的办法就是走进她的内心——农村。

2017年9月,我来到荣昌区委党史地方志办工作。作为一个初到荣昌工作的大足人,我总是在心里把荣昌、大足两两比较,因为一贯的生活习惯和初到新地方的孤独,我内心深处是更偏爱大足的。

荣昌不适合我,我在心里暗暗说。

2018年8月,受组织安排,我到铜鼓镇高山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年轻人要多多锻炼自己!”接到这个通知时,我激动又迷茫,我能做好吗?在这个陌生的地方,深入到农村去,深入到基层去,从事一份毫无经验、无法想象的工作,我能做到哪一步呢?

初到高山村,一切都是新鲜的,与村“两委”的第一次见面,是在村里的“鸡屎大会”上。“为了美丽高山村,要禁止鸡场把鸡屎到处丢弃,一经发现就要举报。”

听着村支书洪亮的声音,我觉得很新奇,在之前的工作,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体验。会后,村支书带着我们“逛村”,从山底一直盘旋至山顶,在1社的最高点,可以俯瞰整个高山村。“我们村大,有10个社、1356户、4000多人!”当时忽然感觉重任在肩。

新奇是短暂的,工作是迫切的。

因为村级集体经济要发展花椒种植,工作队队长联系了安富通安村花椒种植大户,约好时间去学习交流。

荣昌的八九月是真热,我还记得那明晃晃的太阳,热辣辣的阳光,蒸腾的热气像要把我烤熟了,防晒霜糊在脸上,顺着汗水直接流了下来。

到了通安村,沿着小路到了种植大户地里,他教我们怎么剪枝、施肥等,我们一边学习,一边沟通买苗的相关事宜。

结果第二天,大家都倒下了。

中暑。

“看来大家的锻炼不够。”队长调侃着,“那我们就慢慢来,今天晒两个小时,明天晒三个小时,以后我们就是铁打的了!”

熟悉工作环境是第一步。工作伊始,我们深入到每一户困难群众家中,认识他们,了解他们,建立台账,便于接下来的帮扶工作。田间地头上,多了我们的身影,今天去看看群众家的鸡、猪,明天要动员群众勤劳致富,遇到对扶贫工作不理解的群众,还要耐心和他们讲解沟通。危旧房改造、环境整治等工作也要有条不紊地推进。

夏天晒,冬天冻,2018年冬天,我长了人生中第一个冻疮,小小的,痒痒的,这算是我扶贫生涯的一个“小勋章”吗?

在基层工作一段时间后,一次回单位述职,领导同事纷纷关心,瘦了,也黑了,基层习惯吗?工作顺心吗?生活怎么样?后来得知我长了冻疮,大家送了我一个暖炉,鼓励我、引导我,让我体会到一个单位大家庭的温暖。

现在想来,把自己从一个过客的立场放在荣昌人的位置上,就是那个时候开始的。

我承认,一开始我的情感是疏离的,一个本来就不适合我的地方,一个不熟悉的工作环境,一群不认识的人。可是,在和他们相处的时候,我体会到了那种厚重的、质朴的情感,就很难把自己从这些缠缠绵绵的情感中抽离出来了。

眼前,下雨了,有直接把伞塞手里的温暖;还有过路时真真切切的问候,灿烂的笑脸;还有村里、镇上一群志同道合的小伙伴。背后,有时时引导鼓励我的领导,有关爱关心我的同事,有强有力的支撑。人与一个地方的情感,其实就是人与人的情感。在这里,我体会到了一个村子的善良,一个单位的温暖——荣昌的温度,让我成为一个荣昌的“好妹儿”。

驻村扶贫这段时间,有压力,有迷茫,也遇到过困难,可是,在面对它们的时候,我不是孤单的一个人,我的身边有志同道合的伙伴、朋友,我的背后是支持我的组织、单位。在这里,我收获了各种真挚的情感,获得了工作的自豪感,这里有我青春的印记与付出,有我成长的脚印。

2020年,“我们高山村这次普查工作巴适得很!”我高兴地告诉父母。

“你这语气是把自己也当做本地人了呀?”

当然,我当然把自己当做了荣昌人,这里有古佛山、有万灵古镇、有陶器、有折扇、有夏布,六月有李子、四季有海棠……还有一群最生动的人。

荣昌很适合我。

我爱荣昌,因为它是我的第二故乡。